一、 單項選擇題
1、唯物辯證法的總特征是(C)
A.物質決定意識的觀點 B.實踐第一的觀點
C.聯系的觀點和發展的觀點 D.對立統一的觀點
2、唯物辯證法和形而上學的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認(D)
A.事物是客觀存在的 B.事物是普遍聯系的
C.事物是運動發展的 D.矛盾是事物發展的動力
3、唯物辯證法的實質與核心是(A)
A.對立統一規律 B.質量互變規律
C.否定之否定規律 D.聯系和發展的規律
4、下列命題中不反映事物之間客觀聯系的是(D)
A.森林覆蓋面的大小影響氣候
B.人口數量的多少影響社會發展
C.客觀條件的好壞影響人們行動的效果
D.天空出現彗星預示社會要爆發戰爭
5、唯物辯證法認為,發展的實質是(D)
A.事物數量的增加 B.事物根本性質的變化
C.事物的一切運動變化 D.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
6、區分新事物和舊事物的標志在于看它們(B)
A.是不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出現的
B.是不是符合事物發展規律、有強大的生命力
C.是不是具有新形式和新特點
D.是不是得到絕大多數人的承認
7、我國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對外開放的方針,其理論根據是(D)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辯證關系的原理
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辯證關系的原理
C.事物發展的量變和質變辯證關系的原理
D.事物發展的內因和外因辯證關系的原理
8、世界上的事物千差萬別的原因是(C)
A.矛盾具有普遍性 B.矛盾有主次之分
C.矛盾具有特殊性 D.矛盾有繁簡之別
9、下列選項中屬于因果聯系的是(D)
A.白天過去,黑夜到來 B.冬去春來,夏盡秋至
C.電閃雷鳴,風來雨至 D.勤學出智慧,實踐出真知
10、真象和假象的區別在于(D)
A.真象是客觀的,假象是主觀的
B.真象是表現本質,假象不表現本質
C.真象深藏于事物內部,假象外露于事物外部
D.真象從正面直接地表現本質,假象從反面歪曲地表現本質
11、下列說法中揭示了事物發展規律的是(C)
A.太陽東升西落
B.水往低處流
C.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發展的要求
D.國家是調和階級矛盾的工具
12、質量互變規律揭示了(B)
A.事物發展的動力和源泉
B.事物發展的狀態和過程
C.事物發展的方向和道路
D.事物發展的兩種趨勢
13、區分量變和質變的根本標志是看(D)
A.事物的變化是否顯著
B.事物的變化是否迅速
C.事物的某些屬性是否發生了變化
D.事物的變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圍
14、在實際工作中要注意掌握分寸,防止"過"或"不及",其關鍵在于(D)
A.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
B.確定事物的質
C.認識事物的量
D.把握事物的度
15、古語說:"奢靡之始,危亡之漸。"這句話是說,奢侈逐步發展會導致危亡。其中包含的哲學道理是(C)
A.現象是本質的外部表現
B.特殊性中包含著普遍性
C.量變是質變的必要準備,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
D.質變會引起新的量變
16、揭示事物發展的趨勢和道路的規律是(C)
A.對立統一規律
B.質量互變規律
C.否定之否定規律
D.聯系和發展規律
17、"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芳林新葉摧陳葉,流水前波讓后波"。這兩句詩包含的哲學道理是(D)
A.矛盾是事物發展的動力
B.事物是本質和現象的統一
C.事物的發展是量變和質變的統一
D.新事物代替舊事物是事物發展的總趨勢
18、辯證法的否定觀與形而上學的否定觀的對立在于是否承認(D)
A.肯定和否定是相互區別的
B.肯定和否定是相互排斥的
C.否定是對舊事物的克服
D.否定是包含肯定的否定
19、對立統一規律揭示了(A)
A.事物發展的動力和源泉
B.事物發展的狀態和過程
C.事物發展的方向和道路
D.事物發展的兩種趨向
20、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我們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同時又注意抓好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民主法制建設以及其他工作。這種做法體現了唯物辯證法的(B)
A.認識和實踐相統一的原理
B."兩點論"和"重點論"相統一的原理
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統一的原理
D.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相統一的原理
21、下列說法中屬于矛盾的同一性含義的有(B)
A.矛盾雙方相互排斥和否定
B.矛盾雙方相互依存和轉化
C.矛盾雙方相互對立和斗爭
D.矛盾雙方相互離異和沖突
22、矛盾的基本屬性是(D)
A.普遍性和特殊性
B.絕對性和相對性
C.變動性和穩定性
D.斗爭性和同一性
23、"金要足赤,人要完人"。這是一種(C)
A.唯物辯證法的觀點
B.相對主義詭辯論的觀點
C.形而上學的觀點
D.主觀唯心主義的觀點
24.在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指導下,從中國的基本國情出發,走自己的路。這體現了(B)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的統一
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統一
C.事物發展的量變和質變的統一
D.事物發展的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一
25、系統是指(A)
A.諸要素相互聯結的統一整體
B.事物的普遍聯系
C.同事物有關的諸要素的總和
D.事物前后相繼的聯系
26、"一切以地點、時間、條件為轉移"的觀點是(B)
A.機械唯物主義的觀點
B.唯物辯證法的觀點
C.否認主觀能動性的觀點
D.相對主義的觀點
27、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所依據的哲學原理是(C)
A.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B.矛盾的同一性原理
C.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D.矛盾的斗爭性原理
28、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關系是(D)
A.整體和部分的關系
B.運動和靜止的關系
C.抽象和具體的關系
D.共性和個性的關系
29、事物的本質是(C)
A.構成事物諸要素的總和
B.事物諸矛盾的總和
C.組成事物的基本要素的內在聯系
D.事物內部的主要矛盾
30、事物發展的基本方向是由(B)
A.矛盾的普遍性決定的
B.矛盾的同一性決定的
C.矛盾的斗爭性決定的
D.矛盾的特殊性決定的
31、矛盾斗爭的基本形式是(C)
A.教育和懲罰
B.民主和專政
C.對抗和非對抗
D.同一性和斗爭性
二、辨析題
1.世界統一于存在。
(1)這是一個折衷主義的命題,它否認了世界統一于物質,實際上是唯心主義觀點。
(2)世界的統一性問題,是關于世界有無共同的本原問題。唯物主義認為世界統一于物質,世界上除了運動著的物質以外,沒有別的東西。唯心主義則認為世界統一于精神。
(3)世界統一于存在的"存在",是一個不確定的概念。它作為"思維"的對立面,是物質的存在;單獨的"存在"概念,既可以是物質的存在,也可以是精神的存在。可見,把"存在"作為世界統一的基礎,混淆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對立,實際上宣揚的是精神的存在是唯心主義的觀點。
錯誤
2.尊重客觀規律,就會妨礙主觀能動性的發揮。
(1)發揮主觀能動性必須以尊重客觀規律為前提,違背客觀規律必然在實踐中遭到失敗。
(2)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尊重客觀規律是辯證統一的關系,正確發揮主觀能動性必須以尊重客觀規律為前提,認識和利用客觀規律又必須以發揮主觀能動性為必要條件。
(3)尊重客觀規律和發揮主觀能動性的辯證統一,要求我們在實際工作中把革命精神和科學態度結合起來,既反對否認客觀規律的唯意志論;又反對否認發揮主觀能動性的機械論或宿命論。
錯誤
3."觀念的東西不外是移入人的頭腦并在人的頭腦中改造過的物質的東西而已".
這是馬克思在論及觀念的產生及其本質時所說的一句話。這一論斷表明:
(1)意識和觀念就其內容而言,它來自外部物質世界。所謂"移入人的頭腦"就是指通過感覺和思維對外部物質世界的反映,把物質的東西變成人腦中觀念的東西,也就是達到對物質世界的觀念的把握。
(2)人腦對外部物質世界的反映,不是機械地照映外物,而是人腦對客觀物質進行加工改造,人才產生出觀念,實現對客觀物質的觀念把握。人腦改造物質的過程,就是一個對感性現象材料進行科學抽象加以改造,從而觀念地把握客觀物質的本質和規律的過程。
正確。
二、 簡答題
1、簡述運動和靜止的辯證關系及承認相對靜止的意義。
答:運動與靜止是對立統一的辯證關系。一方面,運動與靜止是對立的,二者是絕對與相對的關系,即運動是絕對的,靜止是相對的,二者相互區別,不可混淆。
另一方面,運動與靜止的統一表現在,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滲透的關系,即動中有靜,絕對運動中有相對靜止;靜中有動,相對靜止中包含絕對運動;運動和靜止在一定條件下互相轉化。
承認相對靜止有重要意義:
第一、只有承認相對靜止,才能理解事物的多樣性,區分開不同的事物。
第二、相對靜止是人們認識、區別、利用事物的首要條件。
第三、相對靜止是絕對運動的度量尺度。
2、意識能動性的表現及其實現條件。
答:具體表現在:
a)意識活動具有主動性和創造性。
b)意識活動具有目的性和計劃性。
c)意識活動對人體生理活動有重要影響作用。
d)意識能通過指導實踐改造客觀世界。
實現條件:
第一、必須掌握和遵循客觀規律。
第二、必須具備必要的物質手段。
3、辯證法與形而上學的對立和根本分歧。
答:唯物辯證法認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聯系的。
辯證法用連續的觀點看問題,反之,形而上學用孤立的觀點看問題。
辯證法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形而上學用靜止的觀點看問題。
辯證法用全面的觀點看問題,形而上學用片面的觀點看問題。
辯證法承認矛盾的客觀性,肯定矛盾是事物發展的動力和源泉,而形而上學否認矛盾的客觀性,這是辯證法和形而上學的根本分歧,是二者對立的根本和焦點。
4、為什么對立統一規律是唯物辯證法的實質核心。
答:第一、對立統一規律揭示了普遍聯系的根本內容和發展變化的內在動力。根本內容就是矛盾雙方即對立又統一的聯系;事物發展的動力、源泉就在于事物內部矛盾雙方的對立統一。
第二、對立統一規律是貫穿于唯物辯證法的其他規律和范疇的中心線索,是理解唯物辯證法全部理論的關鍵。
第三、矛盾分析方法是認識事物的根本方法。
第四、是否承認對立統一規律以及矛盾是事物發展的動力,是唯物辯證法與形而上學的焦點和根本分歧。
1、如何理解實踐在認識中的決定作用?
答: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實踐決定認識。
第一、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實踐的需要決定認識的產生,也就是說,人們改造世界的實踐需要產生了認識世界的需要。其次,實踐出真知。
第二、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實踐不斷給人們提出新的認識課題,并提供解決新課題的經驗材料。不斷給人們提供日益完備的認識手段和物質條件。不斷推動人的認識能力的提高。
第三、實踐是檢驗認識正確的唯一標準。
第四、實踐是認識的最終目的,正確認識世界是為了有效改造世界。
2、為什么說馬克思主義認識論是能動的、革命的反映論?
答: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亦稱能動的革命的反映論。
第一、認識是主體對客體的反映,認識離不開客體,人的認識根本上是由客體決定的。
第二、主體對客體的反映是能動的,認識也離不開主體,人的認識要受到主體的生理狀況和精神狀況的制約。
3、簡述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關系。
答:第一、社會存在是社會生活的物質方面。
第二、社會意識是社會生活的精神方面。
第三、馬克思主義哲學關于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反作用于物質的原理在社會歷史領域表現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反作用于社會存在。
社會存在對社會意識的決定性即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的依賴性。首先,社會意識的產生、變化與發展都根源于社會存在的發展變化。其次,社會意識的內容無論其具體形式和水平如何,都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再次,社會意識的階級屬性是對社會存在的中階級關系的反映。
4、怎樣理解人類社會的發展是自然歷史過程?
答:人類社會的發展是一個自然歷史過程。
第一、相對于自然界,人類社會盡管有其特殊性,但它們本質上都是客觀的物質體系。
第二、人類社會的發展與自然界的發展相似,都是由其內部固有的矛盾推動,存在一個辯證發展的客觀規律。
第三、對人類社會同樣可以用自然科學的分析方法精確地進行考察和研究。
第四、社會發展與自然界發展同是客觀發展過程,但也有區別。特殊形式,作為主體的人的實踐性和自覺創造性。社會歷史的自然歷史過程和人的自覺活動相統一的過程。
5、社會進步的科學內涵。
答:社會進步是指社會從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復雜的合乎規律的前進性、上升性運動,包括社會形態的更替,社會經濟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的進步和發展。之所以是對社會發展的總概括,是因為社會進步是指:第一是一個有方向的概念;第二是一個整體概念。